日本盂蘭盆節就是中元節你知道了嗎?


哎呀~暑假到啦!相信很多朋友在過了7/5的謠言之後,都紛紛安排來日本玩了吧?今天呢,部長要來跟大家聊聊日本夏季的一大盛事「お盆祭り(おぼんまつり)/Obon Matsuri」!
日本今年的盂蘭盆節是2025年8月13日(星期三)到8月16日(星期六)。跟日本有往來的公司應該都知道,除了過年的返鄉潮之外,日本企業在7、8月都會輪流放假,這個假期其實就是掃墓節的意思啦!
「盂」這個字,讀作ㄩˊ,本來是古代裝盛飲食或其他液體的器皿,也可以指地名或佛教用語「盂蘭盆」裡的「盂」。在佛教裡呢,它指的是「倒懸」。又稱盂蘭勝會、盂蘭法會、中元法會。台灣這邊呢,我們也會叫它「公普」或「聯普」(如果是家庭或私人機構的普渡,就叫「私普」)。經過長時間的演變,各地、各族群還有各宗教派別都有不同的儀式。這個「倒懸」的意思,就是指餓鬼道的眾生生活在像被倒吊一樣的痛苦中。佛教徒在僧團結夏安居結束的那天(農曆七月十五日),會用豐盛的供品來供養三寶,把功德迴向給現世的父母,祈求他們身體健康。至於道教的中元普渡,主要則是為了亡魂赦罪。

華麗的盆舞起源與服裝
好了,接下來就是重頭戲「盆舞(日文:盆踊り/ぼんおどり)」啦!盆舞的起源眾說紛紜,有些人覺得它源自佛教的盂蘭盆會,也有人說它是古代男女聚會歌舞的習俗,甚至還有解釋追溯到原始信仰的儀式呢!不過,盆舞最早被記載在文獻裡,據說是在幕府室町時代喔。
在平安時代,由空也上人開創的「踊念佛(おどりねんぶつ)」(一種伴隨歌舞的佛教修行方式),慢慢地和民間習俗結合,演變成「念佛踊り(ねんぶつおどり)」,意思就是邊唱佛經邊跳舞。後來呢,它又進一步跟盂蘭盆會的儀式結合,最終發展成為迎接祖靈、供養逝者的固定活動。
早期的盆舞帶有濃厚的供養亡者的意味。人們會去迎接新盆(逝者第一個年度過的盂蘭盆節)的家庭,在他們家門前圍成圓圈跳舞,而主人家則會準備美食來款待舞者。因為相信逝者會在盂蘭盆節期間返回家中,所以某些地區的舞者有時候會蒙面遮住臉,扮成逝者重生的模樣,並且表演相關的故事呢。
日本三大有名的盆舞,部長來報你知!
日本有三個特別有名的盆舞,各位朋友可要好好記住了喔!
- 徳島縣的「阿波踊り/Awaodori」:每年8月12日到15日舉辦,那個熱鬧程度,簡直是把現場點燃啦!
- 岐阜縣的「郡上踊り/Gujoodori」:每年7月中旬到9月上旬,竟然連續跳30夜以上!這根本就是盆舞馬拉松嘛,跳到腳軟都停不下來!
- 秋田縣的「西馬音内盆踊り/Nishimonai Bonodori」:每年8月16日到18日在秋田市區的西馬音内本町通舉行。它以優美的服裝和藏面(蒙面)為特色,因為歌聲和服裝都顯得有些淒美,在日本國內也有不少人覺得它有點「恐怖」而聞名喔。

伝統文化 津和野的鷺舞さぎまい/Sagimai
另外,因為部長我是長尾鳥,對於鳥類消息當然也是少不了的啦
據說原本是京都的白鷺鷥舞,現在在僅存於島根縣的「津和野」,還被指定為國家重要無形文化財產喔!今年於2025年7月20日(週日)・7月27日(週日)兩天舉辦。至於為什麼是身穿白鷺型態呢?據說起源於七夕被迫分離的牛郎和織女的「鵲橋相會」
故事中的牛郎不捨,帶著兒女追趕織女,感動了喜鵲,每年七月初七,喜鵲會用身體搭起鵲橋,讓牛郎織女在銀河上相會。 這個喜鵲在日本後來輾轉變成了鷺舞神事的起源。另外白鷺還有驅除瘟疫的意義。來訪日本多次想深入體驗地方文化的各位可以安排一個島根深度之旅喔!
話題拉回「盆舞」的服裝與「櫓(やぐら/Yagura)」
大家還記得營火晚會跳舞的樣子嗎?盆舞最大的特徵就是中央的樂塔,日文稱作「櫓(やぐら)」。在日文裡的意思是城樓、瞭望台,特別是指古代城郭中用作防禦和瞭望的建築。這個詞最常用來指日本城堡的構造,但也可以用在其他情況。盂蘭盆節(日本)的樂塔也常被稱為櫓。
站在櫓(高台)上打鼓的人、領唱者和舞者通常會穿著浴衣(ゆかた/Yukata)。不過呢,一般參加者穿著輕便的日常服裝也沒問題啦!如果舞者屬於同一個團體,他們常常會穿著統一的浴衣。有時候還會看到有人把扇子插在背後腰帶上的穿法,很特別吧!
男性舞者有時候會繫上頭巾,並在腰間掛上飾品跳舞。在某些地區,人們可能會戴上狐狸等面具跳舞,或是化著像舞台妝一樣的濃妝,搭配華麗的服裝進行表演呢!
盆舞的一個特色就是「櫓(やぐら)」。櫓是盆舞的中心,用來演奏太鼓和笛子等音樂。人們圍繞著櫓圍成一圈跳舞,這是最常見的風格。盆舞的動作,相較於手,其實更側重於腳部的動作。這是因為它蘊含著「陽世的人們踏踩地面,是為了將在中元節迎接到來的祖先靈魂安定、封存於世」的深遠意義。
所以呢,雖然盆舞看起來很歡樂,但它同時也是送別祖先靈魂的儀式,因此會帶有一點點感傷的氛圍。反過來說,在中元節初期迎接祖先靈魂的時候所跳的「舞」,那才是以手部動作為主的編排喔!
近年來,盆舞不僅是傳承地域文化和活絡當地社區的方式,更是促進當地居民交流的重要場所。它也深受外國遊客喜愛,是日本夏天的一道獨特風景。
準備好甩掉蝴蝶袖了嗎?解析舞蹈的手勢動作,大家一起跳起來!
說到盆舞,除了前面講的手部動作是關鍵,其實腳步的穩定也超級重要喔!不只如此,盆舞的編排,其實是比起手部,更著重於腳部的動作。為什麼呢?這可有深意啦!因為這代表著「陽世的人們踏踩地面,是為了將在中元節迎接到來的祖先靈魂安定、封存於世」的意思喔!是不是很有趣啊?
雖然盆舞看起來熱鬧又充滿樂趣,但它同時也是送別祖先靈魂的儀式,所以啊,會帶有一點點感傷的氛圍呢。不過呢,反過來說,當我們在中元節初期迎接祖先靈魂回家時所跳的「舞」,那可就是以手部動作為主的編排了!是不是很巧妙啊?這當中的文化意涵,大家是不是也感受到啦?
盆舞手部動作,基本4樣背起來就會跳!
關於手部動作,但基本原則是:要用整個手臂! 靈活運用手肘,讓動作流暢自然地「唰~唰~」滑動,這是很重要的。還有,手腕要放鬆! 輕鬆地動起來,才能讓動作更自然、更優美喔。
- 回す - 轉圈: 用整個手臂,以手肘為軸心畫圓轉動!要大膽、有活力地轉喔!
- 流す: 滑動: 像是用手掌滑過一樣,將手臂前後移動!就像撫摸水面一樣!
- 上げる- 向上抬: 彎曲手肘,將手臂畫弧向上抬起!像是對天空許願一樣!
- 下げる - 向下壓: 伸直手肘,緩緩地將手臂放下。像順應地心引力一樣,優雅地放下!
再來是吆喝聲,這也是盆舞的樂趣之一啊!根據歌曲和地區的不同,也有各種各樣的吆喝聲,常用的有「よいしょ嘿咻 (Hēi Xiū)」、「ヨイヨイ喲依喲依 (Yō Yī Yō Yī)」,還有「ヤートーセー呀頭噻 (Yā Tóu Sāi)」之類的。有些地區甚至會使用像「チョンガチョン鏘啊鏘 (Qiāng a Qiāng)」或是「えっさっさ欸撒撒 (Ēi Sā Sā)」這樣獨特又有趣的吆喝聲呢!是不是覺得盆舞真的很深奧啊~!
怎麼樣,有沒有覺得跳個3首之後好像手臂就可以瘦1圈了呢?
各地的盆舞樂曲你知多少?
日本的盆舞歌曲名字通常會叫做「~音頭(おんど/Onndo)」,意思是帶領全體一起進行舞蹈的代表歌曲。
現在各地的盆舞種類和歌曲都非常多元化,除了傳統歌謠之外,深受大眾喜愛的動漫歌曲或是地方民謠等,都是各地每年選歌時甜蜜的煩惱之一呢!
代表曲:
- 東京音頭:全國的代表歌曲!
- 炭坑節:日本傳統歌謠,全國各地都會選唱的曲子之一。
- 河内音頭:以大阪府為中心的盆舞歌曲,特色是會把歷史和時事帶入歌詞中。
兒童盆舞曲:
- 麵包超人音頭:日本超人氣的麵包超人屹立不搖,通常用在幼稚園的夏日祭典盆舞歌曲。
- Doraemon音頭:全世界都愛的機器貓哆啦A夢當然也不缺席!
- 巧虎音頭:教育界的巧虎當然也有出盆舞歌。
名人演唱:
- お祭りマンボ(美空雲雀)
- きよしの数え歌(氷川きよし)
- きよしのズンドコ節(氷川きよし)
大家知道嗎?這位冰川Kiyoshi桑早期唱演歌的時候,真的是阿嬤們的最愛呢。阿嬤們還會誇他身材跟芭比娃娃一樣討喜呢!這個歌唱力超強的冰川桑不僅唱傳統演歌,超人氣的七龍珠主題歌在小孩們之間也是朗朗上口。近年來冰川桑也漸漸轉型成女性的形象,真的千變莫測各種形象都令人喜愛的超強歌手!
動漫歌曲:
- オバQ音頭(鬼太郎)
- 悟空音頭(悟空的大冒險)
- ルパン音頭(魯邦三世 魯邦VS複製人)
- 1979年 ドラえもん音頭(哆啦A夢(電視動畫第2作第1期))
- 銀河鉄道999(銀河鐵道999)
- 元気節(平成狸合戰ぽんぽこ)
- ガンダムさん音頭(機動戰士鋼彈)
盂蘭盆節除了跳盆舞還有什麼活動?
除了熱鬧的盆舞,盂蘭盆節還有一些重要的儀式活動喔!
1.點火迎神
在台灣,農曆七月初一日子時(晚上11點)開始,廟宇轄區的各家各戶都會點亮燈火,這叫「普渡公燈」。這是為了替普渡公和「好兄弟」(對孤魂的敬稱)指引方向,讓他們享用香火。燈火兩旁有時候會有造型裝飾,或者貼上對聯,像是:「金蓮燈前聞泣夜,盂蘭會上救升天。」
在日本靜岡縣沼津市,盂蘭盆會舉行前會先燃點迎神火來迎接神明。
2.放水燈
放水燈儀式在華人和日本的盂蘭盆會都很常見,這是一種祭祀水幽靈的儀式。在各水域先放流燈火,迎接來到的亡魂,幫亡魂照路,邀請他們一同享用香火,這就叫**「水燈」。大家應該有看過《魔法阿嬤》吧!部長實在是很喜歡《魔法阿嬤》,希望有朝一日可以在日本辦一場小小的露天電影,讓大家認識這部充滿本土幽默的喜劇啊!放水燈在道教非常盛行,水燈的形狀會依地區和族群不同而有變化,有簡單用紙糊成能浮在水面上的形狀,也有做成蓮花形狀的,甚至還有用紙糊成宮殿形狀的,裡面會點上蠟燭。台灣的水燈裡面會放一個彩色的三角形紙旗,叫做「普渡旗」**,上面會用毛筆寫上「慶讚中元」、「廣施盂蘭」、「敬奉陰光」、「冥輝普照」等「中元敬語」字樣,並寫上自己的姓名,讓好兄弟知道是哪家信眾供奉的。也有直接寫在燈上而不用旗子的。俗話說水燈漂浮得越遠,這位施主就越能得到庇佑。
有趣的是,在橫濱中華街附近的本牧地區,也有一個類似於放水燈的習俗喔!
横濱本牧神社「お馬流し」神事:400年傳統的海洋「送厄」祭典
今年的舉辦日期是2025年8月2日(星期六)和8月3日(星期日),在本牧神社舉行。8月2日是迎馬迎式,8月3日是送馬出海。
位於橫濱的本牧神社,流傳著一項超過400年歷史的獨特傳統神事:「お馬流し(おうまながし)」。這項祭典始於永祿9年(西元1566年),現在已經被列為神奈川縣無形民俗文化財和神奈川縣民俗藝能五十選之一。
「お馬さま」:載著厄運出海的神獸
祭典的核心是六個名為「お馬さま」的特殊神具。它們是用茅草手工編織的,外形奇特:頭部是馬,身體則是烏龜,總長大約一公尺。馬頭銜著稻穗,龜身裡面則裝有供品和神酒。
這些「お馬さま」代表著本牧舊有的六個村落,過去由各村製作,後來則由擁有「やぶ/yabu」屋號的羽鳥(Hattori)家當主,經過一週齋戒沐浴後親手製作。祭典的宗旨是將所有的災厄都寄託在「お馬さま」身上,然後將它們流放到數公里外的海上,藉此驅除不祥之事。為了避免「お馬さま」漂回陸地,潮汐變化是決定祭典日期的關鍵。所以呢,這個祭典過去都是固定在舊曆6月15日大潮日舉辦,現在則是每年8月的第一或第二個星期日。
資料來源是本牧神社的官網,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看看喔!

為期兩天!莊嚴與熱鬧神事流程:
- 第一天:迎接「お馬さま」與例祭 首先是「お馬迎接式」,六個「お馬さま」會被恭敬地安置在檜木板上,由總代們頭頂相傳,絕對不能低於視線!即使在炎熱的盛夏,他們仍然身著正式服裝,緩慢而莊重地行進大約50公尺,展現了對「お馬さま」的深厚敬意。隨後,最重要的例祭會在神殿內莊嚴舉行。
- 第二天:送行巡遊與海上競渡 「お馬流し」當天,六個「お馬さま」會再次由神職人員和總代們護送,乘坐奉戴車巡遊各町。每到一個町,隊伍會放慢速度,接受神轎、獅子舞和傳統音樂的歡迎,同時吸收各町的災厄。隊伍最終會抵達本牧漁港,兩艘裝飾精美的木造祭典船已經準備就緒。在將「お馬さま」抬上船的最後環節,奉戴者們會先停下來調整呼吸,接著突然衝刺(這個動作叫做「せめ/seme」),為祭典增添了雄壯的氣氛! 過去(1963年填海造地前),祭典船會搭載30-40名划手,奮力划向外海,等到宮元船發出信號後,就把「お馬さま」投入海中。放流後,船隻會立刻左轉,全力划向陸地,象徵著盡快擺脫穢氣,形成激烈的競賽。海岸上,人們會揮舞著彩旗為各自的町加油,據說獲勝的船隻能優先參拜神社呢!雖然隨著時代變遷,祭典船的數量減少,甚至一度借用漁船進行神事。但在2013年,木造祭典船修復並重新下水,時隔50年,「お馬さま」再次乘著傳統祭典船出海。 橫濱作為國際貿易港口,持續接納並發送著先進文化,但在此一隅,仍有這項古老神事堅定地傳承著其精神性。這不僅展現了當地居民的篤信,更是他們對故鄉深厚情感的體現。有機會可以前往參觀這個傳承459年的傳統祭典喔!今年舉辦的日期是2025年8月2日(星期六)和8月3日(星期日),在本牧神社舉行。8月2日是迎馬迎式,8月3日是送馬出海。
別錯過!2025橫濱的盛大盆舞祭典
第十六回 みなとみらい大盆踊り The 16th Minato Mirai Dai Bon Odori
- 時間:
- 2025年8月29日(星期五) 16:30~20:30
- 2025年8月30日(星期六) 16:00~20:30
- 會場:臨港公園・Plaza廣場(橫濱市西區港未來1)
- 交通:
- 港未來線「港未來站」步行7分鐘
- JR京濱東北線「櫻木町站」步行14分鐘
- 附設停車場:有(收費,如港未來公共停車場等)
- 費用:免費入場
- 主辦:港未來大盆踊實行委員會
怎麼樣,聽了部長這麼多的介紹,有沒有覺得對日本的盂蘭盆節和盆舞有更深的了解了呢?這個夏天,來日本親身體驗一下這份獨特的文化魅力吧!有什麼問題,隨時都可以來問部長喔!